第80章 重组(2/5)
经济控制在政府手中,并用这些资源,和俄国众多的艺术品和沙皇珍宝向西方换取工业化的资本。
借着西方经济危机,从西方买入大量工业设备,并雇佣了超过1.2万名外国技术专家的苏联。
以苏联人的生活水平,甚至低于战争中德国人的水平为代价,将投资拨款的92%投入至关重要的重工业之中。
实际从这里就已经开始用斯拉夫人的幽默天赋生产“苏联笑话”——“我们没有猪肉,没有牛奶、没有黄油、没有面包、没有菜汤,但我们有米高扬”——但深知曾经困难大多来源于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苏联人民。
通过向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变质的列宁党让渡,足够苏联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绝对领导的权利的方式。
让苏联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,从一战前工业产值只有当时德国17.2%的落后国家,一跃成为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,世界第二的国家。
不过这种高效虽然是靠妥协上台的纳粹党永远也做不到的,但在这种“高速”中建立起来的工业也让“大胡子模式”工业带上了东大九年义务水平的普通人都能指点几句的问题。
而伴随着工业的建立,并以其为基础的苏军建设,自然也带上了这类问题。
一方面,与加强教育政策同时推进的全面军事训练;
群众性质的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协会;
工人文化宫的前身各种航空、滑翔、汽车摩托俱乐部;
集体农庄的大规模拖拉机生产队;
乃至直接布置在公园和儿童乐园的射击俱乐部与跳伞塔,
为苏联提供了全世界底子最好且数量最多的预备役兵源。
另一方面,被革命风暴消灭了的沙俄军官团,和被政治动荡干掉的军事理论进步,无法用短时间内培养的新军官填补。
财政和劳动力缺口双重压力下,超过90%的苏军部队无法完全脱产,每年只能接受短期培训,在普鲁士视角里只能被视为民兵。
相比小胡子可以借助“反苏”站位,得到西方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