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0章 感谢你们逼出了“最强形态”的北川老师!(1/5)
总算是把毒舌妇的事情搞清楚了后,北川秀又把全身心投入到了《海边的卡夫卡》的创作中。这部和他以往写的有所不同。具体来说,应该是写作的动机不同。以前写书,要么是为了赚钱还贷、提升生活质量,要么是为了抒发心中所想,将前世文学殿堂里的著作在这个世界再现一番。但这本书,北川秀纯粹是为了写给“有眼不识泰山”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,以及长期在海外恶心自己的阿尔诺夫妇看。生平第一次有了主动打脸别人的强烈意愿,北川秀的干劲十足!《海边的卡夫卡》在村上春树的书里,也属于比较特殊的那一类。他在写作过程中,把希腊神话故事《俄狄浦斯王》隐喻其中,又用日本特色文化与社会现状对其进行解构。光从创作理念和手法上来说,这本书才是他的创作最巅峰水准。看过原版的《俄狄浦斯王》后,北川秀被其故事本身的冲突感和从始至终的宿命感所强烈感染。他决定在这一部自己写的《海边的卡夫卡》里强化这一点,把宿命的味道渲染得更加浓郁。“这一代日本人其实对宿命论颇为认同。毕竟从90年代起,日本泡沫经济破裂、大地震、各类灾难和虐杀事件接踵而至,给日本人带来了不小的精神冲击。几年前奥姆真理教盛行,也是因为他们追寻宿命因果,对这些东西深信不疑下的结果。”北川秀手里的钢笔“刷刷刷”写个不停,把能想到的历史背景和内容全部罗列在了稿纸上。剧情讲述的是一位叫村田卡夫卡的十五岁现代少年,以及一个叫中田聪的战争时代少年的故事。村田卡夫卡这个名字是化用了西方著名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,弗兰兹·卡夫卡的名字。这个形式的日文名也极有宿命感和时代感。比北川秀更早一批出生的50、60“团块世代”里,不少人的名字都采用了这类日文姓氏+海外名的模式。譬如杰尼斯事务所的杰尼斯·喜多川,还有麻生真由美文抄的原历史“治愈系天后”吉本芭娜娜等。因为这一时代的人,他们自己,还有他们的父母都深受战后时代的氛围影响,因战败而对自身和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不自信。外加那位五星上将的长期统治。他们就开始自我催眠和奴化了。将名字西方化,就是这种体现之一。除此以外,在社交和工作中频繁使用英文词汇,将公司里的花名用英文名替代等,都是属于被西化的现象。表层看,这好像是和国际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