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文学小说> 玄幻魔法> 幸好遇见神> 第355章 胡朝汉臣(3/6)

第355章 胡朝汉臣(3/6)

,而且不可能达到目的。



    某种程度上,这些汉人大族甚至可以吊鲜卑族胃口,与这些征服者讨价还价。



    这在中原历史,甚至全球历史上,屡见不鲜。



    永嘉之乱后,留在北方的汉人士族,最具影响力的是四家: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。



    北魏三代皇帝:拓跋珪、拓跋嗣、拓跋焘,都有入主中原的野心,也有驾武御文的睿智。



    他们都深知借助汉人大才的必要性。所以他们三位对这四大家族采取极力拉拢政策。



    三位皇帝先后力排众议,强势吸收一些愿意合作的汉人儒硕入朝为官,并扶持他们登上高位。



    崔浩就是魏国朝廷汉人官僚的杰出代表。



    崔浩生于公元381年。他的先祖崔林为曹魏国大臣,最高做到司空。



    而他的父亲崔宏爵封白马公,最高职务是吏部尚书。死后也被追授司空衔。



    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就是所谓的“三公”,基本上就是朝官的天花板。



    西晋司马炎篡位时,因为出力的大人物太多,朝廷现有职务不够分配。



    于是,司马炎另辟蹊径,在三公之上,又叠床架屋,设立了太宰、太傅、太保三个官职,称三上公。

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

    而崔浩的职务,正是三公之一的司徒。比他父亲和先祖的司空,排序更前一位。



    早年,崔浩被拓跋珪赏识,担任其秘书郎,后转着作郎。



    拓跋嗣时代,他被提拔为博士祭酒,封武城子爵位。



    在皇帝向他征询太子人选事宜时,崔浩极力举荐长子拓跋焘。



    拓跋焘得立太子后,崔浩成为东宫太子府辅臣,太子太傅。



    太子太傅不是三上公的太傅。



    不过,朝中许多人都直呼崔浩为“太傅”,以示尊崇。



    拓跋焘继位后,崔浩作为拓跋嗣遗命的六大辅臣之一,是唯一的汉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