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零五、治乱重源是农耕(1/4)
当前,尼国的农业飞速发展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替代畜牧业、狩猎业在全国的占比,而新生的原始王国尼国,也在成为一个成熟农业帝国的高速公路上飞奔。新的面食不断涌现,新的豆类食品被发明,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农耕的强大威力——亩产远超放牧的收益,在王畿和各侯国统一组织开垦的同时,不少家庭也开始自发地投入农业生产,四处寻觅种子,并学着开始改造自家牧场为农田,并大力耕种。在我的前世,中国是农业大国,也是自农业诞生以来最依赖农业的帝国之一,农兴则国强,农衰则国灭。因此,历朝历代大都以农为本,以食为天,从而塑造了古典中国最重要的特质之一,这其中,土地肥力是决定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在古代,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各方面影响,人口持续增长,除非大的灾害或战争发生,否则基本不会停止。而更多的人口则对食物产量尤其是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古代政治家们历来安定天下的“法宝”都是在如何增加耕地面积、增加亩产、减少分配不公这三个方面方面绞尽脑汁,其中前两个是“做蛋糕”问题,第三个是“分蛋糕”问题,本质上是在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压力加大的情况下,既要增加粮食总量,又要以相同粮食量尽量养活更多人,如此方能尽力延续王朝寿命,延缓崩溃的到来。前世,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法有开拓国土占据农业区、制定优惠政策开垦荒地、革新农业技术以增加土地适应性(如水车、筒车的发明使高地变得可开垦)等方法,原理相对简单。增加亩产的主要方法为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条件并尽可能优化,如充足光照(古人很难干预)、充足水源(高度依赖自然条件,人工技术可适量补充)、减少病灾虫害(依赖农业技术)等,原理均偏技术性。此外,还有一个历史上长期困扰华夏帝国,将来也必然困扰尼国发展的大事——土地物质含量,也是影响亩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,且除技术性外,还有一定的社会性乃至政治性。土地物质含量多寡,即土地是否肥沃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,而对于古代农业帝国来说,农业生产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务,粮食产量既是国家稳定的保证,也是抵御外侮的力量之源。因此,土地物质含量的变化同王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,而破解农业帝国治乱循环的密码之一,就在于弄清土地物质含量的循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