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96 君臣相得(2/7)
(○),(△),(、)给随便画了。
弘治六年的时候,皇帝觉得这也太离谱了,就把阅卷时间延长到一天,改为隔一日再放榜。
这个老实皇帝的诉求只有一句,大家好好阅卷吧,球球了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轻松写意的阅卷氛围,朝廷对殿试卷的防范,也不是那么严格。
按照科举的规矩,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,为了防止阅卷人认出答题人的笔迹,或者隐藏的一些记号,考卷都需要找人重新誊抄。
等到誊抄结束后,再把名字糊住,然后再进行统一阅卷。
但等到殿试,就只需要象征性的糊名,并不需要重新誊抄。
那为什么糊名,是象征性的糊名呢?
因为,在读卷官们画(○),(△),(、)正式打分之前,一甲的前三名已经送去走程序了。
这时候大家是不是发现了盲点……
那为什么卷子还没打分,一甲就已经在走程序了呢?
别问,问就是来不及了,考生都等着呢,你赶紧回去打分吧。
此事在叶盛的《水东日记》中有过详细的记述,因为在景泰二年的那次殿试中,叶盛就是负责糊名的那个弥封官。
当时他还没封完卷子呢,一甲就定出来了。
然后剩下的卷子,分给读卷团开始打分,中午吃饭唱歌,然后直接填黄榜。
是不是就很离谱?
正德三年的时候,焦芳的儿子焦黄中参与科举,按照规矩,焦芳应该避嫌不参与阅卷。
当时的焦芳正是最强盛的时候,又有“甲申十人众”作为后盾,于是焦芳就想让自己的儿子焦黄中当那一科的状元。
结果李东阳和王鏊虽然没敢得罪焦芳,却也不敢做的太过离谱,为天下人所耻笑,就给焦黄中了个二甲第一。
等到阅卷结束,焦芳跑去问李东阳。
李东阳很委婉的表示,你的儿子才学很高,大家给他的打分排了第一名。
谁料焦芳却不好糊弄,当场就对李东阳破口大骂。
“狗东西耍老子,老子要的是打分第一吗?”
“老子要的是不打分的第一!”
两个原本一起倒戈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