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文学小说> 其他类型> 日常养生常识> 第82章 春季养生先袪寒,为什么这样说(4/6)

第82章 春季养生先袪寒,为什么这样说(4/6)

每周艾灸2 - 3次,每次15 - 20分钟,能有效改善虚寒体质。此外,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,也能起到健脾益胃、调理气血、祛寒除湿的作用。



    泡脚与按摩的保健作用:泡脚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祛寒方法。每天晚上睡觉前,用40 - 50℃的热水泡脚20 - 30分钟,能促进脚部血液循环,温暖全身。在泡脚水中,可以加入一些艾叶、花椒、生姜等具有祛寒作用的中药材,效果会更好。同时,按摩脚部的穴位,如涌泉穴、太冲穴等,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。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,按摩涌泉穴能滋阴补肾、引火归元,有助于驱散体内的虚火和寒邪。太冲穴是肝经的重要穴位,按摩太冲穴能疏肝理气、清肝泻火,对于因寒邪导致的气滞血瘀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除了泡脚和按摩脚部穴位,还可以按摩腹部,以神阙穴为中心,用手掌顺时针按摩腹部,每次10 - 15分钟,能促进胃肠蠕动,增强脾胃功能,帮助身体祛寒。



    (四)起居保暖:顺应天时,适度增减衣物



    春捂的科学依据:“春捂秋冻”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养生谚语,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。春季气温逐渐升高,但乍暖还寒,过早地减少衣物,容易让寒邪趁虚而入。所以,在春季要遵循“春捂”的原则,适当多穿一段时间的衣服,尤其是要注意保暖头部、颈部、腹部和脚部。头部是诸阳之会,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失,所以在春季早晚要戴上帽子,避免头部受寒。颈部是人体的重要通道,寒邪侵袭颈部,容易导致颈椎不适,还可能引发感冒等疾病,所以要注意颈部的保暖,可以佩戴围巾。腹部是脾胃所在之处,脾胃喜暖怕寒,所以要注意腹部的保暖,不要过早地露出肚脐。脚部离心脏较远,血液循环相对较差,而且脚部有很多穴位,与人体的脏腑器官密切相关,所以要注意脚部的保暖,穿上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。



    作息规律与睡眠质量:除了注意保暖,春季还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。春季阳气上升,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加快,早睡早起,顺应天时,能让人体的阳气得到充分的升发。每天保证7 - 8小时的充足睡眠,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,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。同时,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创造一个舒适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