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章 周礼和仪礼(3/5)
道:“三郎真是厚道人。”章越转而又道:“但眼下我学问还未扎实,若真赴神童举,怕是才不副实,有失先生识人之名,那如何是好?”庄学究道:“可以先报上去,此事全交由我来办……”“不妥,不妥。”“再过些时日?”“然也。”章越笑道:“还请庄先生放心,无论我是不是伯益先生的弟子,此事都少不了你的好处。”说是好处,到时候要看大小了。打发走庄学究,次日章越收拾好行李即前往乌溪。南峰院那边要等到立春以后才开学,但郭学究却初五即召他回去。原因倒也很简单,因为三月即是县学招录。郭林要全力赴此一战,至于章越嘛,郭学究的意思,也让他去试一试,碰碰运气。县学分经生斋与进士斋。经生斋是专门针对九经,五经这样的诸科,至于进士斋则对于进士科。进士科的前程要远高于诸科的,这是众所周知之事。如果有心纵观一遍宋史,认真看列传上大臣的家世,几乎没有出身于平民,基本都是官宦名人之后。宋史列传上的名臣,大多也是进士科出身。故而可想而知,报考进士科的读书人绝对是非富即贵。对于没有什么背景的读书人而言,唯有诸科才有一二的希望。但没有背景也是相对而言,所谓诸科,若一点背景也无的读书人也是上不了的。而郭林与章越二人自然报得都是县学的经义斋。当日章越一到乌溪,郭学究即对二人道:“下面一字一句你们二人都要听好了,记在心底。过年时我拜会过县学学正时,他言这一次县学录试,进士斋取五人,经义斋取十人。”章越心道,对于七八万人的浦城县而言,这录取人数不算多也不算少。“朝廷取士,以帖经观其学,杂文观其才,你们只要贴经墨义写得一字不错,任何人都替不了你们,但若错了一字,难保不会有其他人取代之。”章越心道,娘的,那岂不是要全对,谁可以保证?好比你背下一本书不难,但要背得一字不错,那可是难上十倍不止。而且朝廷诏令贴经墨义是十道通六道就算合格,这还是省试的标准。有心人可以从中仔细品一品……没有背景的子弟要考个县学,都必须把主动失误降至零方有机会。难怪郭学究的弟子从未有一人考中过县学。看到郭林,章越的神色,郭学究脸上抹过一丝不忍之色,半响方道:“最多错个一二题吧,不过十人之额,县里多少子弟都在看着。”县学学生常被称为茂才或秀才。此称谓来自汉朝实行